當前位置:首頁-傳統文化

 

 

  【象數義理


   六十四卦所含的義理,雖有系辭與十翼詳加闡明,但仍不能一讀就了然,尚須孔子講授,始能傳於後世。而在孔子的弟子一代一代相傳後世時,又有各人的注疏解說。時代愈後,注解愈繁,以致各家學說紛紜。研讀時,既不能偏執一家之言,亦不能家家皆好,而須慎加思辨,擇善從之。

  孔子弟子學易的當然不止一人,史書記載學易而又傳易的則是商瞿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,以及儒林傳,都說魯人商瞿字子木,受易於孔子,孔子卒,商瞿傳易,六世至齊人田何,字子荘。漢書儒林傳也有詳細記載:「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,以授魯橋庇子庸,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,子弓授燕周丑子家,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,子乘授田何子裝。及秦禁學,易為筮卜之書,獨不禁,故傳受者不絕也。」

  史記說的田何子荘,漢書則說為田何子裝,此已傳到漢朝,據漢書儒林傳說,田何子裝傳授四人,即王同字子中、周王孫、丁寬、服生,他們四人各著易傳數篇。後來王同與丁寬各有傳授。王同傳授楊何字叔元,以及即墨成、孟但、周霸、衡胡、主父偃等人,楊何又傳授京房、司馬談、京房傳梁丘賀,賀傳其子梁丘臨、臨傳王駿。丁寬原從田何學易,與周王孫同門,後又從周王孫學古義,號周氏傳,在景帝時,為梁孝王將軍,距吳楚,號丁將軍,作易說三萬言,解釋易經的旨趣,他將周易傳給田王孫,田王孫傳給施讎、孟喜、以及先學於京房的梁丘賀,在西漢稱為施孟梁丘之學。其中孟喜的易學雜有陰陽滅異之說。漢書儒林傳說他曾得「易家候陰陽滅變書。」他向人宣稱,是他的老師田王孫臨死時,枕在他膝上,將此書獨傳給他。但是他的同窗梁丘賀指其為詐言。除孟喜外,由丁寬與王同所傳的門徒,講授易學皆本於田何。但另有一京房,從焦延壽學易,最長於滅變之說。焦延壽自說嘗從孟喜學易,孟喜死後,京房以為延壽之學即是孟氏易學,但為孟喜的門從所否認。漢成帝時,劉向校書,考易說,以為諸家皆祖田何,唯京氏為異,或因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,假托於孟喜,故與眾不同。京房在漢元帝時,屢言滅異,皆能應驗,因而得幸,後來竟為權臣石顯所譖誅。京房之易傳給殷嘉、姚平、乘弘等人,由是有京氏之學。

  施孟梁丘與京氏四家皆列於學官,尚有未立學官的費直與高相兩家。費直字長翁,治易長於卦筮,無章句,從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文解說上下經。高相治易,亦無章句,專說陰陽滅異。

西漢六家易學,到了東漢,只盛行費直一家。據隋書經籍志說,後漢陳元、鄭眾、馬融、鄭玄、荀爽,以及魏代王肅、王弼,皆傳費氏易,自是費氏大興,其它各家漸衰。在陳、梁時代,傳費氏學的鄭玄王弼二家易經,都列於國學。

  鄭玄先從第五元學京房易,後從馬融學費氏易,他的易學是費氏兼有京氏,學者皆說鄭氏主於象數。王弼易學雖說出於費直,但他的易注全廢象數,而主於義理。唐孔穎達依王注作疏,他在自序中推崇王注為「獨冠古今」。由此王注盛行。四庫全書總目說:「易本卜筮之書,故末派寖流於讖緯,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,遂能排擊漢儒,自標新學。」王注當初也曾遭遇顧悅之等問難,至孔疏專崇王注之後,各家問難始息,而鄭學也從此寖微。後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,采集孟喜、京房、馬融、荀爽、鄭玄、虞翻、陸績、乾寶、王肅等三十五家之說而成書,自序說:「刊輔嗣之野文,補康成之逸象。」鄭學以及其它各家漢學得以保存梗概。四庫全書提要評李氏集解說:「蓋王學既盛,漢易遂亡,千百年後,學者得考見畫卦之本旨者,惟賴此書之存耳。」

  王注孔疏,就是十三經里的周易注疏本,主於義理,李氏集解主於象數,以此開出後代義理象數兩大學派。義理以宋儒胡瑗與程伊川為著名,象數以清儒惠棟、張惠言、焦循為最著。另有宋儒邵堯夫也是象數派,但他的學說源於陳搏的河圖洛書,清儒胡渭特著易圖明辨,指先天圖等是道家修煉之說,不能以此解釋易理。

  學易選注,不能有一偏之見。易自太極生兩儀,而後四象八卦,以至三百八十四爻,所說的象數,變化萬千,如果掃盡象數,專說義理,不免流於空言,但如不尚義理,專說象數,又恐不免流於讖緯異說。選注而欲避免這些流弊,則兼采象數義理之醇而不雜者,應該是正確之途。



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