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-傳統文化

 

 

  

《孔子故事系列》十二

諍諫之益

【原文】

 孔子曰:「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,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。湯武以諤諤而昌,桀紂以唯唯而亡。君無爭臣,父無爭子,兄無爭弟,士無爭友,無其過者,未之有也。故曰:君失之,臣得之;父失之,子得之;兄失之,弟得之;己失之,友得之。是以國無危亡之兆,家無悖亂之惡,父子兄弟無失,而交友無絕也。」

——《孔子家語?六本第十五》

【白話易解】

孔夫子有一次對弟子們教導說道:

「好藥嘗起來雖然苦,它卻有利於治病;誠懇的規勸,聽起來雖然不悅耳,卻能幫助我們改正錯誤。商湯、周武王因為有忠誠又敢於勸諫的臣子,使得國家更加昌盛;夏桀、商紂不能聽受善言,又有盲目恭順的臣下,便加速了它的滅亡。

如果說,君主沒有正直善諫的忠臣,父親沒有至誠規勸的兒子,哥哥沒有勸諫的弟弟,個人沒有敢於規過的朋友,而能夠一生不犯錯誤,是從來沒有的。

所以說:君主有過失時,臣下能夠補救;父親有過失時,兒子能夠補救;哥哥有了過失,弟弟可以補救;而自己有了錯誤,朋友便能幫助我們及時糾正。

這樣,國家便不會有危亡的跡象,家庭也不會有悖亂的丑聞,父子兄弟間不會失去禮節,能夠保持著倫常的大道,而朋友之間的友誼,也得以永恒地保持了。」

人一生中,誰能不犯錯?有些錯,我們能發現,并加以改正;但有些錯,我們卻難以發覺。

蘧伯玉年五十,而知四十九年之非;曾子日日三省其身,謹言慎行,仍會發現自己的錯誤;倘若我們對自己的言行舉止,不似他們謹慎,此時,身邊有一位以誠相待,肯直言相勸的朋友,確是我們莫大的福氣。古有云:「親附善友,如霧露中行。雖不濕衣,時時有潤。」

然而,良藥苦口,忠言逆耳,當親人、朋友,或是領導、下屬,愿意給我們真誠的規勸時,我們能否接受并改正?倘若不能受諫,還心懷疑恨,那縱有這樣的諫友,也會舍我們而去。這正如《弟子規》上所言的:「聞過怒,聞譽樂。損友來,益友卻。」

再者,對於勸諫者本身,如何使被勸諫者能歡喜接受善意的勸諫,以避免他犯下過錯,這也需要智慧。

《弟子規》說:「親有過,諫使更。怡吾色,柔吾聲。諫不入,悅復諫。號泣隨,撻無怨。」這是勸諫的善良存心與善巧方便。

古又有云:「揚善於公堂,規過於私室。」勸諫之時,也須注意場合,應在私下勸諫,以免受諫者覺得顏面有失;在言詞,也應至誠懇切,不可犀利,也不要不留余地。

這樣,當受諫者感受到勸諫者對自己的真誠時,能夠更好地幫助他接受勸諫,加以改正,免致他做出無法彌補的錯事而有所遺憾。

 

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

www.dfg.cn

上一頁/下一頁

 


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