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-傳統文化

 

 

  

晏子故事系列》之二十六

順情而化

齊景公的愛妾嬰子不幸去世,齊景公十分傷心,守在嬰子屍體旁,一連三天都不進食,悲哀欲絕,到了衣著凌亂,肌膚裸露,靠在席上仍不舍離去的地步。

左右的近侍大臣們見了,再三勸告,景公都置之不理。晏子於是入見,對景公報告說:「稟告君上,有術士與醫師說『得知嬰子病死,愿意前來醫治她』。」景公聽了,心中一震,馬上從床邊站起,急切又驚喜地問:「病情還有希望嗎?」

晏子答道:「此是術客的說法,既然是天下的良醫,何不請他們姑且一試呢?請君上屏除不潔,沐浴進食,離開此處,聽說術客將拔惡禳災,做祭祀鬼神之事。」景公歡喜非常,立刻點點頭說:「好極了。」離開嬰子的住處,回宮沐浴凈身,開始進食。

等景公一走,晏子立即下令,使負責棺木的人將嬰子屍體入斂。斂畢,晏子前往景公住處回報說:「醫生無法醫治,嬰子的屍體已經入斂,不敢不向君上稟明。」齊景公聽了此話,像被潑了冷水,內心十分不悅,立刻變了臉色說:「先生拿醫生的話來命令寡人,不使寡人親自觀看治病,將入斂,又不預先向寡人報告。這樣看來,寡人擔任齊國的國君,只不過有名無實而已了!」

晏子聽後,回答道:「君上難道真的不知道,人死不可復生的道理嗎?晏嬰聽說,君王領導正確,大臣依命行事,此為順服;君王行為乖張,大臣仍惟命是從,此是叛逆。今君王領導不正,順從之人卻得到親近,指陳利害的反被疏遠,讒言阿諛的扶搖直上,賢明善良的反遭罷黜,使得諂諛小人橫行於左右,邪事暴行交錯於國中。

「過去我先君桓公,任用賢明的管仲而稱霸,接近巧佞的豎刁而亡身。如今,君上輕視賢人的禮遇,卻厚重愛妾的喪事。雖然古代的圣王,各有所私愛,但不因私而傷其正行;斂死所以示愛,但不因斂死而失愛之正;送死可以示哀,但不因送死而失哀之正。正行有傷,將會把自己陷入沈溺私愛,不能自拔的地步;情愛表露過度,就會傷害身體;哀毀逾恒,則會損減性命。故古圣先王節制私欲,使其不逾越節度。

「人死了,立即埋葬,不因久不棺殮而保留生人之事;不因棺槨衣衾之崇,而損害生計之養;不因哭泣哀毀,而隕減生存之理。如今,屍體已腐朽卻仍留生人之事,擴大私愛而傷害正當之行,注重亡者,悲哀不止而妨害生存之理。國君這樣做錯了。所以諸侯聘問之貴賓,以出使我國為恥,本朝的大臣,以恪守職務為羞。推崇國君的言行,不可以領導民眾;順從國君的欲望,不可以持國。

「而且晏嬰聽說,屍體腐朽而不埋葬稱為『戮屍』,臭惡而不收斂,稱為『陳胔』。這種作法,違反明王的本性,造成百姓的誹議,并納愛妾於刑戮陳胔之中,是絕對行不通的啊!」

景公聽了,心中震驚,慚愧地說道:「寡人無知,因先生的博學多識,才了解這些做人的道理啊!」晏子見景公接受,於是又說:「本國的卿士大夫,諸侯四鄰的賓客,都在宮外候旨,希望君上能停止悲哭,節哀順變。」

當魯國的孔子聽到此事後,不禁贊嘆道:「天上的星光雖然皎潔,但總比不上天氣陰沈下的日月。小事雖然各有所成,但較之尚未完成的大事,差得還遠。君子雖然運用欺誑的手段,但比較小人的小行小信,還要高明得多,這不就是晏子嗎?」

齊景公對嬰子用情深切,因此當嬰子離世,景公便悲痛難忍。以致茶飯不思,衣衫凌亂,不理任何人勸諫,也不讓嬰子入斂。此時,景公陷入個人情愛悲痛中,聽不進任何話。然而,作為一國之君,景公的言行影響的卻是一整個國家。倘若沈浸在情欲中不能自拔,又違背正常禮度,丟棄君臣之道,那麼將給景公與齊國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。

晏子深知,直勸景公,景公必然不肯接受,再三勸說也將無濟於事。因為景公深深想念嬰子,仍希望嬰子活過來,再相恩愛。晏子體會到景公的心境,於是先隨順景公的感情,騙說有醫生術士要幫嬰子治病,使得景公當即從床邊站起,詢問晏子是否還有希望。

我們都知道,人死不可復生,景公自然也懂得這個道理,可在悲痛萬分的時候,他寧可相信,嬰子還有復活的可能。於是懷抱著這個希望,離開嬰子住處,回宮沐浴更衣,進食。

等景公一走,晏子當機立斷,立即命人將嬰子的屍體入斂,不給景公回旋之余地。如此,景公再想任情,也不可能了。這一舉措,正是晏子的理智與果斷,否則再隨順景公,嬰子的屍體仍難入斂,景公也無法從悲痛中清醒過來。

晏子回報景公,嬰子已入斂,景公便明白了,晏子是故意用計支開自己,於是非常不滿。此時,晏子并沒有因為國君的威嚴與不滿而恐慌,也沒有再順從齊景公的性情。而是用正直、明理的話語,直陳景公不當之處。使景公提起理智,看清自己的過失,也看到自己肩上所擔負的國家興亡,百姓幸福的重擔。認識到真正愛嬰子,并不是陳放她的屍體,暴露在外,而是能夠按禮入斂,使她能夠入土為安。晏子同時也指出,古圣先王節制私欲,使其不逾越節度。雖然有私愛,但不沈溺,不越禮過度,旁敲側擊勸勉景公克制私欲,節哀順變。

景公由晏子的一番話,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過錯,大為感慨,自己難以看到自身的缺失,幸得有晏子在旁提醒。如此,景公當即提起理智,坦然接受嬰子去世的事實,也接納了晏子的勸諫。

這則故事,給我們很多很深的啟發。圣賢人,并非像一些朋友認為的那樣,像木頭人似的不痛不癢,與世脫離。他們是真正能體恤到對方的感受,能站在對方的角度,從客觀、全面的大局上考慮。於是,能善巧方便地運用不同方式,達到勸勉他人,利益大眾的目的。其中所包含的至誠博大之仁愛,并非我們私心寡欲所能猜測。懷有這樣一顆仁善之心,縱然是采用欺騙的善巧方便,比起那不守道德之人的小行小信,自然也是高明多了!

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

www.dfg.cn

上一頁\\下一頁

 


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