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《論語講要 ‧ 泰伯第八》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三)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◎子曰:三年學,不至於穀
,不易得也。 
						 
						  穀
字應當祿字解。三年學,不在乎求俸祿,這樣的人不易得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孔子不反對學者作官,作官當然有俸祿,但須認識作官的目的在治國安民,不在求祿。當時有此認識的人不多,所以孔子說不易得,意思是希望學者建立正確的認識。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
						     
							
						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◎子曰: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。邦無道,富且貴焉,恥也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
						  好學是求道的基本條件,不好學,不能得道,此理必須深信。善道的善字是動詞。守死善道,是堅守所善的道至死不變。 
						  好學、善道,要有安定的環境,否則有妨礙。危邦是政治不上軌道有動亂危機的國家,不可以入。亂邦是已發生弒君弒父之亂的國家,不可以居,要趕快離開。入危邦,居亂邦,不但妨礙好學與善道,且有池魚之殃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
天下有道則見者,見音現,遇有道之邦可以行道傳道,則可出現而為仕。假使天下各國皆無道,那就不能出現,只好歸隱。 
         
						  國家有道,而我貧賤,可見我無功勞,可恥。國家無道,而我富貴,此富貴如何得來?可恥。 
          
						  這章書是勉人以學道為主,同時提示學者,無論求道行道,都要知道時宜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
						    
							
						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◎ 子曰: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
							   
						
						  不在這個地位,就不要管這個地位上的事情,免得侵犯他人的職權。假使他人來問,只能在理論上提出意見,供他參考,不能說詳實的辦法。例如哀公問政,孔子只對哀公講為政的原則,不在政治實務上替他出主意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《集解》孔安國曰:「欲各專一於其職也」,此義可取。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
						    
							
						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◎子曰:師摯之始,《關雎》之亂,洋洋乎盈耳哉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
						  師摯是魯國掌管音樂的太師,名摯。 
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《關雎》之亂的亂字,可依清儒劉臺拱《論語駢枝》,以及凌廷堪《禮經釋例》等解釋,當「合樂」講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周代各種典禮,例如祭祀,鄉飲酒、大射、燕禮等,都有音樂演奏。樂譜已經失傳,樂辭就是《詩經》裡的詩篇。在典禮時所演奏的音樂,分為唱歌、吹笙、歌與笙相間的吹唱,最後歌笙瑟等全部合奏。 
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《周禮•春官太師》和《儀禮•大射》都說,凡是大祭祀,或其他重要典禮,開始時,都由太師帥領專學音樂的瞽人登堂唱歌。典禮完成,歌笙等全部合奏,名為合樂,所奏的辭譜就是《詩經•周南》裡的《關雎》、《葛覃》、《卷耳》,《召南》裡的《鵲巢》、《采蘩》、《采苹》,合為六篇。 
         
						  師摯之始,就是魯太師摯帥領瞽人登堂唱歌之始。《關雎》之亂,就是最後所奏《關雎》等六篇詩的合樂。說《關雎》一篇,即包括其他五篇。 
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孔子聽師摯奏樂,自始自終,都感覺非常美,所以贊嘆說:「洋洋乎,盈耳哉」。鄭注:「洋洋盈耳,聽而美之。」劉氏《正義》:「言聽而知其美也。《漢書•延篤傳》注,洋洋,美也。」
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	
						    
							
						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◎子曰:狂而不直,侗而不願,悾悾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
						  狂,孔安國以《子路》篇「狂者進取」解釋,狂人應當正直。直是如對十目所視,心中沒有隱私,這樣的狂者,可取。狂而不直,其心迴邪,則必危害人群。 
            
						  侗,音通,是愚的意思。願是謹慎。侗而願,例如擔任看門工作,能夠小心看守,也好。不願,便是愚而好自用,那就壞事了。 
           
						  悾悾,看起來,很老實,應該說實話,然而此人居然不講信用,詐欺,豈不可怪。 
             
						  這三種人都是反乎常情者,難以教化。孔子說:「我不瞭解他們」,語氣溫和。但是這些人應該自省。如遇這三種人,只可遠之,不可疾之已甚。疾甚,則必促其作亂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	
						    
							
						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◎子曰:學如不及。猶恐失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
						  這是兩句話,不能作一句講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					  學如不及,開始求學,好像追人,而有追不及的感覺。這是努力求取學業進步的意思。 
						  下句是講勤學有得以後,必須溫習,猶如得了一物恐怕遺失,所以說:「猶恐失之」。 
						  劉氏《正義》:「如不及,故日知所亡。恐失,故月無忘所能。」 
           
							——恭錄自《論語講要》 
							李炳南教授  講述 ,徐醒民教授 敬記  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.dfg.cn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頁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後頁 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