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-傳統文化

 

 

 
  

傳統美德 點亮人生(上)

— 初為人母學育兒 —

可以說從想要孩子開始,我就關注育兒教育了,心裡想著我一定要生個聰明健康的寶寶,我一定要當個合格稱職的媽媽。

從調節飲食到孕期體操,我都是跟著醫學宣傳的優生優育的方法在學習,特別是孕期保養,我停下工作,在家自己做飯,注重營養搭配,閑時散步或聽胎教音樂。那時很流行孕婦操,每天下午我都會跟著幾個美國健身教練的視頻跳一段。

更多的時間是在看育兒書籍,看當下走紅的育兒專家的文章。因為非常不贊同學校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,又羡慕西方科技的創新力,崇拜西方民主獨立的生活方式,其實自己也沒留學過,不瞭解真實的西方文化,只是受到時代的推崇,相信西方的先進西方的優等,所以我在選擇育兒書籍的時候,更多是選擇具有西方文化理念的書籍,對抨擊傳統的言論也是相當認同。

在這種理念影響下,我的育兒理念就是把目標鎖定在孩子身上,孩子是家庭的中心。

孩子出生後,家裡所有的人都圍著孩子的節奏走,飲食起居孩子是第一,物質花費也以孩子為主。完全忽視家裡的老人和孩子的父親,並且經常因教育理念不統一和老人發生爭執。

漸漸的,丈夫從喜得貴子的巨大喜悅中沈落下來,對我慢慢生疏,開始很少的聊天,但是我不覺自己有錯,可以說還常常為了孩子而戰。這是悄無聲息的冷戰開場,在心裡我們都覺得生個男孩是多麼可心,但是觀察每天生活中的心情卻總是那麼不愉快,感覺誰的做法都不合自己的意,都沒有體諒到我的需要、沒有關注到孩子當下的需要。

和老人沒有辦法相處,覺得她的育兒方式太陳舊了,與現下的自由開放教育的氣氛是多麼的不合時宜。按老人的教育理念是什麼都不給孩子玩,什麼地方都不讓孩子去,這也危險那也不能動,天天就只是抱著孩子對他說,要聽話要聽話。這樣,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怎麼發展,孩子成長中的各個關鍵期敏感期怎麼練習。孩子以後的理想是要當科學家的,天天念著聽話聽話,多沒自主多懦弱。

日常生活,常常跟老人爭辯。記得有一次,說起這事,奶奶現在心裡還氣鼓鼓的。那次奶奶在桌子上擺了好多豆子,準備撿裡面的石子。孩子看見了,過去就抓,因為從來沒見過,很稀奇,當然豆子也被孩子抓得亂七八糟,奶奶趕緊說,豆子不能玩。說了幾次,孩子還是抓不聽話,奶奶讓我把孩子抱走,我不肯,認為這是孩子認識豆子的好機會,讓他玩玩也好。奶奶說,豆子不能玩,就把豆子收走了。

這也就算了吧,但是我不依了,開始生氣了,說奶奶剝奪了一次孩子自我發展的機會,孩子正在專注的研究豆子,卻被奶奶生硬的打斷了思路。於是還把奶奶收起的豆子,又倒出來一些,重新拿到孩子面前,讓他玩。奶奶氣壞了,說還大學生呢,真沒見過這樣的人。

類似這樣的衝突,幾乎每天都有,奶奶常說的話就是,跟你吃不到一塊,跟你說不到一塊。現在想想,她能堅持下來,忍氣吞聲地一直陪著我們,重要的原因是出於奶奶愛孫子的那一份愛心,和她在艱苦生活中磨練出的那一份長性和韌性。我相信她心裡一定用更深邃的目光看到,這個家兒子工作是那麼忙碌,兒媳又是個沒頭腦的人,這個孫子一定要照顧好。在孩子小的那段日子裡,真的是她默默的關懷,把航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小家。

與老人的衝突,以及丈夫的冷漠,也沒有讓我明白自己錯了,每天仍熱衷於給孩子提供各種吃各種玩。看到喜歡的玩具,立即就買,不管家裡堆了多少扔了多少,衣服褲子都是三套四套的買,多貴能穿幾天都不考慮,只要樣式新穎,只要當時喜歡,只要兜裡有錢就買,花錢沒有計劃,自己不花可以,孩子一定得花,樣樣都不能少。

家裡的事,丈夫提個方案,我基本都是反對,丈夫跟孩子玩會,我總是一會插過來一句,說他這不對那不對。現在回想起來,大家常用醫學上的一個名詞,來形容那時主婦的形象,叫產後內分泌失調或產後抑鬱。但從我現在瞭解的,來形容我那時的狀態,叫不懂得婦德女道。

— 遭遇瓶頸細反思 —

大概孩子一歲半左右,我們夫妻倆的關係到了一個冰點。兩個人都不敢說話,因為只要說話,基本到第二句就要崩。我記得他說過兩次「這是要離婚啊」。那時的我,真的成了孤家寡人,也不上班,常常一個人抱著孩子,白天帶著他去各種公園或遊樂場,晚上要起來好幾次,喂奶,哄睡覺。一天弄得筋疲力盡,在孩子那像個小貓一樣,給他這個給他那個,在老人和愛人面前,卻像個惡豹一樣,總是在爭辯,我對,你錯。還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為了孩子,自己是多麼稱職的媽媽。

可是真的稱職嗎,你逆親,子准逆你,孩子從月子裡到三歲左右,基本每天晚上得醒來七八次,現在想想,就是你折騰老人,孩子就折騰你唄。

孩子兩歲時,愛人被調到福建工作,當時他想讓奶奶和我們一起過去住,但是我不樂意,因為心裡厭煩老人,於是奶奶只好回老家去了。我和孩子去了福建,在那租了個不錯的房子,我想這下可沒有人約束我了,想怎麼發展孩子就怎麼發展孩子。於是帶孩子去旅遊,多看看外面的世界,去海邊,去公園,看各種植物花草,玩各種遊藝設施。天天就這麼遊蕩著。

雖然和丈夫住在一起,但注意力上很少去關懷他,他也很少在家裡吃飯,其實更多的時候,是他關心我,我就會跟他說家裡缺這少那,跟他提各種要求,心裡指望他來關心自己。說實在的,那時雖然我們的關係很糾結,幸福指數很低,但兩人從理性上控制了自己,再難相處也要把家合起來啊。

但是一次偶然的遊玩後,孩子就感冒了,從那時起,基本上一個月一次感冒,開始是咳嗽,後面是氣喘,生病的次數多了,以後只要是生病馬上就氣喘,醫生開藥從口服抗生素到含有激素的霧化,是屢治屢犯,孩子的身體是越來越脆弱,真的,隨便一陣小風,他都得感冒咳嗽。醫生說一年三次氣喘,就能被定義為哮喘了,我那時真是擔心極了。

孩子爸也開始怪我了,不會做飯不會帶孩子,我也是苦惱極了,孩子身體不好,還談什麼發展。可自認為一個從來只會讀書不做家務的人,能安生的在家帶孩子,我已經是為家很付出了啊。

孩子接二連三的生病,終於改變了我對婆婆的不正確的看法。我常常自己叨咕,以前總說奶奶不對,奶奶在的時候孩子多健康啊,基本不生病,現在孩子病成這樣子,我那套所謂的現代觀念到底正確嗎……

自己帶孩子的辛勞,終於讓我感恩奶奶之前的守護和幫助,我開始認識到自己學到的理念並不見得是對的,更何況,我這套以孩子為主的生活方式燒壞了我身邊的人,也讓自己很疲憊。

但我還是很糊塗,真正的反省是在孩子三歲後,他會說會笑會走會跑以後。

我一直很堅定的認為,只要我給孩子足夠的陪伴,吃好的,穿好的,玩的足夠充分,尊重孩子的意願,鼓勵孩子有想法,敢於挑戰成人固有觀念,孩子就能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個體,孩子就會有充分的滿足感,就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。西方人不就是鼓勵和孩子們平等稱呼,和孩子們玩成一團,鼓勵他們挑戰和嘗試嘛,所以西方人的創新力多麼強,他們是多麼富有和強勢。為什麼學孔融讓梨,委曲求全呢,自己明明想吃個大梨,還要讓出來,留個小的給自己。孩子長大後,見誰都讓,多吃虧多軟弱啊。這是我當時雖然接觸了儒學卻沒有接受的心理情形。

但就是在孩子會表達的時候,我卻驚訝的發現,孩子完全不是我預期的樣子。他對媽媽的要求越來越多,當媽媽已經盡了全力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的時候,孩子卻毫不領情,他還不斷再向你對抗,我真的明白我錯了,我甚至明白了我當姑娘時二十多年對父母的埋怨和不滿,都是我錯了。

(未完待續)


感恩胡女士分享

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

www.dfg.cn

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

相關鏈接:
 

 

前頁 後頁 


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
 

   分享到: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