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-時尚話題

 

 

 

村學好老師

——記身殘志堅的山村教師房鋒生

雖然沒有健全的身軀,卻有著博大而無私的胸懷。一個人給一百多個孩子上課,同時擔任一至五年級的語文、數學、政治、美術、體育五門功課的教學工作,平均月工資不足百元。十八年來,他拖著殘疾的身軀獨自橕起了一所山村小學,用知識為山里的孩子鋪筑了一條心靈之路……

他,就是甘肅省甘南舟曲縣弓子石鄉北山村殘疾教師房鋒生。

充滿艱辛的求學之路

從舟曲縣城到立節鄉有三四十公里,去北山村還有三個小時的山路,只能徒步爬山或騎騾子上山。北山山勢陡峻,白雪蓋頂之處叫做「黑蓋頂」,海拔3500米,北山村就坐落在海拔2500多米的半山腰。

這是一個乾旱貧窮、靠天吃飯的小山村,全村127戶,許多村民至今未見過火車,未坐過汽車。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嚴酷的環境中,一條崎嶇、陡峭的羊腸小道是北山人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道路,曲曲折折地纏繞在光禿禿的山上。有的地方人只能貼著山壁通過;有的地方是七八十度的陡峭山梁,一不小心就有滑倒、滾下山坡的危險。1965年,國家在村里建起一所全日制小學,但陡而滑的羊腸小道讓人望而生畏,調來的老師來一個、走一個,學校是辦一陣、停一陣。

房鋒生在童年的時候,由於一次意外事故,讓他落了終身殘疾,右腿行動不便,走路搖搖晃晃,頸部僵硬,遇到天氣陰雨全身疼痛麻木。不過,和同齡人相比,房鋒生算是幸運的,因為當時村里的好多孩子因為家里貧窮上不起學或中途輟學,而好學上進的房鋒生在父母的支持下,順利讀完了初中。在十多年的求學生涯中,房鋒生永遠不能忘記的是,小學五年級的時候,新學期第一天,他和小夥伴們背著書包興沖沖地去學校報到,可是教室的門緊鎖著,孩子們眼巴巴地等了半天,也沒等來老師。村長失望地說:「別等了,老師嫌我們這里窮,調走了,再也不來了。」從那時起,房鋒生便萌生了當老師的想法。

後來,父親把殘疾的兒子送下山,送進弓子石鄉立節中心學校,小鋒生開始了長達六年的借宿讀書生涯。每周星期六下午一放學,他便背起空背簍上山;星期天父親背著背簍送他下山,背簍里裝的是母親給他準備的一周的伙食:酸菜、咸菜、蕎麥及玉米面烙成的饃饃、洋芋,還有一小捆用來生火做飯的柴火……

月復一月,年復一年,房鋒生艱難地行走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,心中不禁萌發出一個強烈的信念:再也不能讓村里的小孩子像自己一樣,如此艱苦地求學了!

1988年,初中畢業的房鋒生成了村子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,被鄉上聘為北山村的代課教師。十八歲的房鋒生帶著初為人師的喜悅,和孩子們一起用泥巴抹平了教室的墻面和桌臺,在空蕩蕩的窗框上蒙上透明塑料布,失學的孩子又回到了學校,在海拔2500多米的山村小學里,重新飄蕩起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。

頑強支橕的執教生涯

北山小學僅有兩間教室,年久失修,破爛不堪,而且地處滑坡地段,相當危險。房鋒生感到肩上的擔子實在不輕,然而看著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,他毅然拿起教鞭,走上了講臺。

1992年,這個經受了27年風雨洗禮的山村小學,兩間教室的墻壁出現裂縫,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,又一次面臨著停辦的危機。為了不讓孩子們輟學,房鋒生租了兩間民房做教室,用土坯木板搭成桌子,學生自己帶凳子,開始「復式」教學。當時房鋒生每月工資30元,是全家六口人唯一的經濟來源,由於學校教學經費緊張,他還要從微薄的工資中拿錢墊付房租。就這樣,他白天上課,晚上拄著拐杖,拿著手電,一瘸一拐地挨家挨戶動員鄉親們把孩子送到學校來,學生一天天增多了,由原來的30多名增加到60多名。

1994年,學校租房辦學度過了異常艱難的兩年,一個出乎意料的消息傳來,全縣鄉級招聘教師全部被解聘,房鋒生當教師的資格被取消了。而此時,他最尊敬的父親,為了趕在雨季之前把麥子碾完而疲勞過度,不慎從麥場邊滑下了深溝……父親不幸去世,他被取消教師資格,接踵而來的沈重打擊,讓房鋒生陷入了心靈和生活的雙重困境。

此時,年僅24歲的房鋒生,想到了退縮,他想舉家外遷,一走了之,離開這個傷心之地。

房老師要走了,消息很快傳了出去。學生們找到房老師,哭著求老師繼續為他們上課,他們準備靠賣雞蛋、賣柴火、打短工來幫助老師;學生家長也陸續來到房老師家里,眼含熱淚希望老師為了孩子們能留下來。六十多歲的老村長語重心長地對他說:「鋒生,咱們莊戶人窮啊,你的情大家日後慢慢補吧。孩子們還小,到鄉里上學山路這麼難走,只有你能幫孩子一把,可不能讓下一代也成文盲啊!」

那一夜,房鋒生失眠了。夜深人靜,站在租來的教室門前,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——義務辦學。

天剛亮,他拄著拐杖走下陡峭的山路,用自家的宅基證明在信用社抵押貸款兩千元,他要用父親準備蓋房的大梁、柱子和木板建一所學校!

房鋒生貸款建校、義務辦學的舉動感動了父老鄉親,開工那天,鄉親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前來幫忙,有的挖基紮墻,有的背水運土。整整干了二十多天,終於給孩子們建起了一個新「家」!有了學校,有了老師,失學的孩子們又返回了課堂,鄰村的孩子們也紛紛到這里來上學。學生從六十多人,增加到八十多人,後來又增加到一百多人。

學生多了,教室小了,而且這麼多孩子在兩間土坯房里上課,不僅光線不好,還有一定的危險。1998年,北山村小學被列為第一批義務教育工程項目學校,國家撥專款建校舍。可是難題來了,在「地無三尺平」的北山村,要選一塊地建學校,真是不容易,學區領導和村干部先後六次都沒有選到合適的地方。沒有校址就無法建校,房鋒生思來想去,決定把家里唯一一塊平整、離村莊最近的責任田讓出來,作為校址。可以想象,在人均只有一畝多地的北山村,土地是何等珍貴!這次,一直都很支持他的母親和妻子,和他鬧翻了。妻子哭著對他說:「這可是爸臨終前留給你的活命田啊!」而房鋒生記起了父親臨終前的囑咐:給後人們修條文化路,將來好走出大山……

於是,他義無反顧地捐出了自家的「活命田」,又一次走進了鄉信用社,申請了五萬元貸款,準備提前建校,讓學生們早一天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。

在校舍施工中,房鋒生和村民們頂著烈日,從十多公里外的立節鄉,靠人挑畜馱把水泥、磚頭、鋼材等建筑材料運回山村,從三十多公里的巴藏鄉後北山村,二三十個壯年勞力硬是把一根根大梁和柱子扛了回來,這在舟曲「建筑史」上絕無僅有。三個多月的時間,房老師往返在課堂和工地之間,沒睡過一個安穩覺,沒吃上一頓熱乎飯,為了趕在雨季到來之前完工,他住進了工地,親自監查施工進度。經過三個多月的時間,終於建起了嶄新的六間新教室。1998年國慶節,是北山村小學一百多名孩子最高興的日子。這一天,他們第三次搬「家」,搬進了從來都沒見過的寬敞明亮的新教室,看著校園里冉冉昇起的五星紅旗,房鋒生的淚水奪眶而出……他又一次用殘疾的身軀,為孩子們支橕起一片藍天,放飛出明天的希望。

亦師亦醫的無悔人生

「娃娃上學,一個也不能少。」這是房鋒生的口頭禪。北山村耕地坡度大,土質差,加之連年乾旱,又無其他經濟來源,村民生活困難,部分家庭由於貧窮不得不讓孩子輟學。新明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,因為家里太窮,已十多歲的她還沒上學,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。為了早日讓十多歲的新明能圓上學夢,房老師先後三次到新明家里給她的父母做工作,固執的父親就是不讓新明上學。第四次,房鋒生拿著給新明買好的課本、作業本、書包,還有一雙新膠鞋,來到她家……最終,新明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走進了北山小學。在房老師的資助下,新明順利地讀完初中,2001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平涼衛生學校,成為北山村第一個「女秀才」。

軍平是一個好學又可愛的孩子,因父母離異,家里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,弟弟年幼,沈重的家庭負擔壓得母親喘不過氣來,孩子只好輟學。房老師給他買好課本和作業本,每晚給他補習功課。母親含著淚水,哽咽著把小軍平又送進了校園。

供三個孩子讀書的村民韓大哥,為養家糊口,長年忙於莊稼活兒,沒空掙錢,拖欠課本費、學雜費而無力償付,房老師從微薄的工資和家里的診所中擠錢墊付了。桑大嫂的三女兒東琴,14歲了一天書都沒有念過,房鋒生上門動員家長讓孩子上學,說學費的事由他解決。桑大嫂流著眼淚說:「房老師這樣的好人讓我感激不盡!」

為了讓所有的學生都完成學業,房老師還自己掏錢購買粉筆、墨水等辦公用品,而將數量有限的學雜費都批發成本子、鉛筆等學習用品,免費發給學生。就這樣,他靠種山藥、辦診所、貸款無償資助學生上學,無償給學生上課達兩年之久,把自己的家讓學生吃住,硬是把一所即將關閉的學校辦成有著一百多名學生、陞學率一年高於一年的優質學校,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差點淪為文盲的孩子……房老師給學生貼補了多少錢,誰都說不清,能說得清的只有畢業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人數,能說得清的只有他內心深處的欣慰以及學生與鄉親對他的感念。

北山山勢陡峭,山路狹窄、崎嶇,滾牛、滾騾子的事情時有發生,學生的安全就顯得至關重要。為了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,房老師時常拖著殘疾的身子,拄著拐杖,拿著鐝頭,到深溝接送孩子,還把年齡最小的學生留宿在自己家中。學生家長說:「把孩子交給房老師,比留在自己身邊還踏實。」有一次下暴雨,溝中發生洪水,房老師把孩子們一一扶了過去,自己卻被洪水沖出一丈多遠,幸虧攀住一個石樁才爬了出來。學校有六名學生的家與學校隔了一道深溝,路非常難走,尤其是雨雪天路非常滑。為保證這幾個孩子的安全,房老師數年如一日,拄著拐杖一趟趟到深溝接送學生。

學區統考時,房老師要帶學生下山去立節參加考試,他往往倒騎在騾子上關照走在後面的學生,生怕有人摔倒。房老師倒騎騾子的身影永遠定格在村民們的記憶中,更讓學生們難以忘記的是房老師帶的那個背簍,背簍就是他的公文包,里面裝著全校學生的作業本。

全校一至四年級的課,房老師從上午一直教到下午,一節課接一節課連軸轉,到了晚上,經常是累得連腰都直不起來。學生多作業也多,他就用背簍把作業本背回家批閱,最多時光語文數學每天晚上就要批閱兩百多本作業,一批就到深夜。第二天,他又把作業本背到學校,發給孩子們。

當一個好老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除了操好心、負責任,還要加強學習,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。這些年,房老師堅持不懈地自學了有關教學方面的知識。他還應村里一些青壯年農民的請求,辦起了北山村有史以來的第一所掃盲夜校。他白天帶小的學生,晚上帶大的學生,使村上54名沒上過學的中青年脫了盲。除了上課和辦夜校,他還千方百計擠時間看書,自學了高中所有的課程,參加了舟曲二中的畢業考試,拿到了高中畢業證。2001年,他函授完了中師專業所有課程;2003年,通過了國家教師資格認證的所有專業課程考試;去年他又報名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教育專業,決心在三年內完成全部16門課程。這樣,給學生上課,將會更加得心應手。 

在村民們的眼里,他不光是個好老師,還是個好大夫。閑暇時間,房老師自學了醫學,學會了打針輸液,考取了鄉村醫生的行醫證,在北山村建起了診所,并在家中設立了免費病床。

山村現任黨支部書記對房鋒生十多年治病救人心里有一本賬。他說:「在北山村,不要說看頭痛腦熱的常見病,光是人命他就救了好幾條。」一天深夜,離北山村六里遠的瓦土山村的一位村民上山砍柴時摔傷了,血流不止。房老師不顧山路危險,拄著拐杖去了病人家。沒有特效藥,就用土方子止住了病人的血。第二天,鄉醫院的大夫告訴病人家屬,要不是及時止血,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險。因治療及時,病人情況大為好轉,而房老師卻因風濕性關節炎發作而跌倒在回家的路上……

村里有一位孤寡老人,無經濟來源,且泌尿系統感染,看不起病買不起藥。房鋒生這幾年專門給老人買藥治病,雨里雪里不知走了多少趟。老人感動地說:「多虧了鋒生那娃,是他讓我這把老骨頭活到了今天……」說著,已是老淚縱橫。

房鋒生經常義務行醫。與此同時,他還承擔著村里的計劃免疫工作,雖然沒有一分錢報酬,他卻使全村兒童計劃免疫覆蓋率達到了百分之百。

村支書這樣評價房鋒生:他雖是位殘疾人,但很有志氣,他的心里裝著學校,裝著鄉親們,鄉親們的心里也裝著他,感激他。房鋒生自己說:「我雖然身體不好,收入不多,但這樣做,是為了讓北山村多一個上學的孩子,多一個用頭腦改變貧窮家鄉的人。鄉親們這樣信任我,我就不能辜負各方面的希望,更應該盡心盡力地干好。」

辛勤的耕耘,必然會帶來豐收的喜悅。房老師執教18年來,北山小學的學生從32名增加到現在的95名,適齡兒童的陞學率由原來的 30%上昇到 99%。從1990年開始,北山小學的教學質量一直名列全鄉前茅,有6次在全鄉統考中獲得第一。1994年和1996年在舟曲縣上河片區五個鄉小學畢業統考中,他的學生兩次名列第一。目前,北山小學的學生入學率、合格率、畢業率都在95%以上。從北山小學送出去的學生中,有2名同學已走上工作崗位,3名已大學畢業。1999年和2004年,房鋒生兩次被舟曲縣委、縣政府評為全縣優秀教師。

一枚郵票,一份深深的感激;

一頁心聲,一片誠摯的敬意。

房老師,敬愛的房老師!

你用堅毅放飛了我們的理想,

你用殘軀綻放了生命的美麗。

——這是在外地上大學的一名學生,在2005年元旦給他寫的一首小詩。

一個人的力量能有多大?完全在於是否忘我地付出。在平凡的歲月里,房鋒生創造出不平凡的事跡。他就像甘南草原上的常青樹,橕起寬廣的臂膀,敞開博大的胸懷,呵護、滋潤著一棵棵幼苗茁壯成長,他用滿腔熱情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,贏得了人們真誠的擁戴。

本文敬摘自《人民日報》、《中國教育報》、《甘肅日報》、《蘭州晨報》等相關報道,特此致謝!

前頁 後頁

 


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