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-時尚話題

 

 

 

有 為 有 不 為

蔣光宇

有位青年,非常刻苦,可事業上卻收效甚微,為此他很苦惱。

有一天,他找到昆蟲學家法布爾說:「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業上,結果收獲卻很少。」

法布爾同情、贊許地說:「看來你是一個獻身科學的有志青年。」

這位青年又說;「是啊,我愛文學,也愛科學,同時,對音樂和美術的興趣也很濃,為此,我把全部時間都用上了。」

這時,法布爾微笑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塊凸透鏡,作了一個「小實驗」讓這位青年看:當凸透鏡將太陽光集中在紙上一個點的時候,很快就將這張紙點燃了。

接著,法布爾對有些茫然的青年說:「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試試看,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。」

這位青年恍然大悟,由此受到很大的啟發。

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,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點,才能干出一番事業。這個道理雖然通俗易懂,但如果用語言表達,則很容易平淡而一般化。法布爾借用凸透鏡能將太陽光集中起來并點燃紙張的現象,說明有所不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,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動。

其實,不僅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容易犯這種不會舍棄的毛病,有所專長的人也容易犯這個毛病。

少則得,多則惑。同時追逐兩只兔子的人,一只兔子也抓不住。眉毛胡子一把抓,樣樣「通」的結果,只能是樣樣「松」。人無所舍,必無所成。

「知足知不足,有為有不為」這句老話講的正是這個道理。

選自《智慧背囊》第1輯 哈爾濱出版社出版

青青園中葵,朝露待日曦,

陽春布德澤,萬物生光輝。

常恐秋節至,焜黃華葉衰,

百川東到海,何時復西歸!

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。

正如樂府詩歌《長歌行》所講的,人生光陰易逝,如何把握好這短暫的時光,使自己能夠學有所成呢?這是我們每個人所面臨的大問題。上面的故事,給我們很多啟發。

老師教導我們,學習要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《三字經》說:「教之道,貴以專。」而非博與雜,一部經典,宜讀誦百至千遍。蘇東坡說:「舊書不厭百回讀,熟讀深思子自知。」

現在教學,忽視了「專」、「精」的重要性。譬如學校教學,第一堂講一門課程,第二堂就換了一門,第三堂又換了,那個剛剛薰習一個小時,馬上到第二個小時的時候又來個新的東西。這樣摻雜在一起學習,學生精神分散,很疲勞,又學不到東西,只是一些堆放得亂七八糟的知識片斷而已。

古代教學,深明「定能生慧」的道理。如端坐、目不斜視、執筆、讀誦、靜坐等教學手段,都是培養學生的根本智慧和定力。《禮記?學記》中還記載:春秋教禮樂,冬夏教詩書。學校教學不僅講究方法,還順應時序。學習的功課是一門一門來上,這一門功課可以上兩個月,那一門功課長的上三個月,一個學期只學一門、兩門,而且學習的時候決定是一門深入,整個精神力量集中在一點。這樣培養出來的是專家,不是雜家。通過深入學習,學生才能體會到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的喜悅,才能樂學而不是厭學。

前頁 後頁

 


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