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-传统文化

 

 

 

《论语 ·公冶长第五》讲要选录

(四)

子张问曰:令尹子文,三仕为令尹,无喜色,三已之,无愠色;旧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,何如。子曰:忠矣。曰:仁矣乎。曰:未知,焉得仁。
    崔子君,陈文子有马十乘,弃而违之,至于他邦,则曰:犹吾大夫崔子也。违之,之一邦,则又曰:犹吾大夫崔子也。违之,何如。子曰:清矣。曰:仁矣乎。曰:未知,焉得仁。

令尹,国官名,如中原各国之宰相。《集解》孔安国曰:「令尹子文大夫,姓,名,字於菟。但闻其忠事,未知其仁也。」

三仕三已事无详考,惟在楚庄王时,之战,子玉为帅,败绩,自杀。子玉子文所举之人,子文以此去职。余皆不详。诸儒之注议论纷纭,然子张所举三仕三已,且以旧政告新令尹,必有所据。孔子答曰忠矣。子张又问曰,仁矣乎。孔子答曰:未知,焉得仁。《集解》孔安国注:「但闻其忠事,未知其仁也。」《集注》从之。然经文「未知」下加「焉得」二字,究作何解。若依郑康成读知为智字,即有智始有仁,则文易解矣。智与仁孰先孰重,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所说智仁勇,皆是智在仁上,若依内典,智尤重要。《疏》引李充云:「进无喜色,退无怨色,公家之事,知无不为,忠臣之至也。子玉之败,子文之举,举以败国,不可谓智也。贼夫人之子,不可谓仁。」

子张又举崔子君,陈文子弃而违之,以问孔子孔安国注,崔子陈文子,皆是国大夫。氏《集释》,引惠栋《九经古义》说,崔子注,《鲁论》读为高子,今从《古论》。氏《正义》说:「庄公名光,《左》襄二十五年《传》言,庄公崔杼之妻氏,崔杼弒之。」时与崔杼同朝之陈文子,有马十乘,弃而逃之他邦,所至皆感如崔子,一再去之。子张故问,陈文子何如,可谓仁矣乎。孔子答:清而已矣,未智,焉得仁。何以未智,君昏,未闻文子进谏,亦未闻其阻崔子之弒君,是为不智,又何能称为仁者。然得一清字,亦得一种人品,今世尤可贵。

【按】子张问曰:令尹子文一章。举三仕三已等相问。子曰:忠矣。曰:仁矣乎?曰:未知,焉得仁。何晏孔安国朱考亭,皆以知音如字。有焉得二字。与孟武伯子路仁乎。子曰:不知其仁也。语气有异。然班固王充郑康成颜师古等,皆以知作智音。加焉得二字,与直云不知,分明各异矣。

主智音者,似以智仁有先后之别。颜曰:智虽利物,不如仁所济远。班氏则表先圣后仁及智之次。《论衡》云:智与仁不相干。五行之道,不相须而成。《书古今人表》,所列九品,智人下仁人一等。是恐先智后仁,有违圣训也。
  
窃按《礼记•中庸》篇:「知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。」又曰:「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」《论语•子罕》篇:「智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」此三经文,皆以智字开端,统为孔子之说。其中宁无含义,有何不敢依述。再《礼•大学》篇,明德新民两纲,各有四目。内在格致,智也。外在修齐,仁也。经云:「智者不惑。」既不惑矣,始能意诚心正。又云:「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。」「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」既仁为孝弟之本,而后齐治平,自可推而进之。是无不以智为先也。

然凡一事,必有两端。如正邪真伪等。智与仁,亦不例外,在勿自欺。今所言之智与仁,皆指正与真者而论也。

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曰:再、斯可矣。

《集解》:「曰,季文子大夫季孙行父、谥也。文子忠而有贤行。其举事寡过,不必及三思也。」《集注》:「程子曰: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,故夫子讥之。」

三思自古解说不一,说不免胶瑟,世有一思即起私意者,何必至于三。思不宜有所限制。杨升庵说:「《中庸》云,思之弗得弗措也。《管子》云,思之思之,又重思之。」皆不限于三。此说可从。又如《中庸》慎思,内典闻思修三慧,皆是多思。孔子此言再斯可矣,盖如注,专对季文子而发,非言人人凡事再思即可也。 

子曰:宁武子,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;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

宁武子马融注:「大夫宁俞,谥也。」孔安国注:「佯愚似实,故曰不可及也。」大夫宁武子,邦有道,则施其能,是谓智也,邦无道,则韬其光,是谓愚也。此愚即是智,否则邦有道时,何能变为智者。武子之智,他人学之可及,然其愚也,他人学之不及。人不知,而不愠,是其不可及之故,此古人所难能,惟之五羖大夫百里奚,方在虞时,以及逃楚时,似之。

子在,曰:归与归与,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

孔子国,思归国,发此感叹。归与,回也,再言,加重其词。小子,是指在之弟子。党,谓志同道合者。狂者进取。简、如注为大。狂简者,志在大道,而忽其小事。斐然二句,意为文章等已有成就可观,然尚未明大道,不知所以裁定,故须回调理之。

据《史记•孔子世家》载,孔子思归,是在鲁哀公三年。此时孔子年已六十。「不知所以裁之」一句,《世家》为:「吾不知所以裁之。」

子曰:伯夷叔齐,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

伯夷叔齐。」《集解》:「曰,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。孤竹,国名。」《疏》:「孤竹之国,是殷汤所封,其子孙相传至夷齐之父也。父姓墨台,名,字子朝伯夷大而庶,叔齐小而正,父薨,兄弟相让,不复立也。」《孟子•万章》篇:「孟子曰:伯夷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恶声,非其君不事,非其民不使。」此处论,但讲不念旧恶,与孟子所说要点不同,不相矛盾。

「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」

《疏》:「此美夷齐之德也。念,犹识录也。旧恶,故憾也。希,少也。人若录于故憾,则怨恨更多。唯夷齐豁然忘怀,若有人犯己,己不怨录之,所以与人怨少也。」

《疏》:「此章美伯夷叔齐二人之行。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,故希为人所怨恨也。」

奇龄《四书改错》:「此恶字,犹《左传》周郑交恶之恶。旧恶,即夙怨也。惟有夙怨而相忘,而不之念,因之恩怨俱泯,故怨是用希。此必有实事而今不传者。」交恶之恶,憎义,乌故切,音污,去声。

伯夷叔齐不含旧恶,即是不念旧怨之义。旧怨是既往之怨。既往不咎,予人以自新之路。怨是用希者,用,以也,「是用」即「是以」之辞。夷齐不咎既往,旧怨者知之,亦不咎既往。怨,是以希少。此义即如《疏》说:「故希为人所怨恨也。」

子曰:孰谓微生高直,或乞醯焉,乞诸其邻而与之。

微生高人,姓微生,名。《国策》,《庄子》,《汉书•古今人表》,微皆作尾。有直名,如与女子约会于桥下,女子未至,大雨,水至,守其信,抱桥柱不去,溺死。时人以为信既如是,直亦可知。孔子不以为然,举转乞醯(醋)而与或人之事,证其非直。古注或谓微生乞诸其邻,冒为己物以与人,然孔子只说直,未说其它。直心是德,直者真心。《春秋》大夫史鱼尸谏灵公之史官董狐之笔,直书赵盾弒其君。皆是直。然有事不直而理直者,如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又如孔子不见阳货,择其它适而回访之,此皆是直,是权变之直,微生高不知也。 

恭录自《论 语 讲 要》雪公 讲述 ,徐醒民教授 敬记


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

www.dfg.cn

前页 后页 


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