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-傳統文化

 

 

  

認 識 周 公

原來對周公的了解只停留在「周公制禮作樂」。近日才知曉他的一生有過太多的經歷與波折。現作幾筆粗略表述,希望能一直銘記在心。

起初,泰伯與周公兩人就很混淆,看了周公的歷史才曉得,泰伯是文王的叔父,他們都是後稷的子孫。傳到古公亶父,所管轄之地常受狄人侵擾,因不肯殺人父母而君之,遷至岐山之下。百姓也因為古公亶父的德行遂遷至此。泰伯,虞仲,季歷便是古公亶父的三個兒子,母親是太姜。在德育故事裡有看過《泰伯採藥》,便是泰伯攜弟虞仲讓位於季歷的故事了。

季歷之妻太任,端一誠莊,依道德,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惡言,以行胎教,生周文王。周公便是周文王第四子,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。後文王繼承父志,實行仁政,禮賢下士,各方賢士聞風而歸,當時亦以周朝賢士居多,也對後來周公的政治思想影響極大。太姜、太任與文王妻太姒,皆是賢良之人,歷史上稱為「三太」。百姓因受文王家室的影響,尊賢敬老,和睦鄉里,信守道義,就連虞芮來此都自慚形穢。當時周朝的民風直接影響著周邊的國家。誠然觀於後稷、王季、文王、武王、周公乃至成王的聖德,無不承其母教做出了極其偉大的貢獻。

小的時候看過《封神榜》,裡面講到文王因為殷紂的暴虐而伐紂。歷史上卻非如此,文王在位時,並沒有伐紂的想法,是武王接替文王之位後,殷紂的暴政引起百姓的憤怒達到忍無可忍,才決定替天行道。但因當時的禮教所不允許,武王也曾經歷了多次的思想鬥爭。周公經常鼓勵武王傚法父親實行仁政,並且周公深信天命有在,只在於我們能否努力修德,敬重天命。一邊是紂王的無道,一邊是武王的戰戰兢兢,廣修德善。相信聞到的百姓都要歸順於周,更何況天地了。所謂的天道便是仁愛,誰具備了仁愛之心,天地也會把福德加註在這個人身上,只此仁愛之心就可以號令天下了。

通常看來,一棵樹有繁茂的枝葉是由樹幹來支橕,而卻很少關注地下埋藏著更深更龐大更牢固的根系,孜孜不倦的供給。事物的外相並不能表達到內在的實質,而只有不斷的深入才可能了解到事實真相。周公的德行也正是如此。

在輔佐成王的時候,朝中上下受到管叔及群弟的挑唆,周公背負了篡位之名。年齡尚小的成王,也受其蠱惑而不能諒解周公。周公迫於這些壓力東征平叛。在短短的二年便擒獲了首領,而未能得到成王的諒解,為表心志寫下了《鴟鴞》。看到這裡時,不禁也為周公所不平。後來想想,周公的心境應該並非如我一般,他還能夠放下個人的得失,以大局為重東征平叛,需要有多大的心胸呢!不知道是時事造就了周公,還是周公早已具備了如此的心量。

終於有一天,成王警醒於雷公的棒喝之下,看來,連天都為周公不平了。《尚書·金縢》記載,周公居東次年,秋,天突然刮起颶風,將快要收割的麥子全部吹倒,樹木也連根拔起,眾人皆不知所措。成王取來金縢看卦書,卻發現了另一樁事情,原來與卦書放在一起的金縢裡另有一份記載,武王克商兩年,一直有病在身,多次想傳位於周公,但都被周公拒絕了。周公回家後設壇,上書先祖,願捨身命代武王侍奉先祖,言辭懇切,在旁的人聽了都為之動容。果然武王延壽三年。這段是被史官所記載,因周公有令,誰也不敢將此事公諸於眾,所以外人不得知。成王這才了解到真實的周公,親自迎接周公回朝。說也奇怪,風在這時突然反方向刮起,將之前吹倒的麥子全部吹立起來了,並未影響到這一年的收成,反而是個豐收年。

周公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發揮了優秀的治國才能。他深深了解到夏商亡國之鑒,亦知天命終有離去的一天,唯行德政才可以使天命多為保留,此種偉大的思想為周朝奠定了八百年不衰的基業,也使中國民族與文化的生命歷劫而長存。

合上書,滿腦子都是周公的身影,雖然史書上記載周公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人,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已遠遠超越了他的外在形象。

願有幸與孔夫子一樣,可以夢會周公。

 

 

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

www.dfg.cn

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-*

相關鏈接:
 

 

 

前頁 後頁  


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
 

   分享到: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