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頁<<  生活學堂 每周經典

       當前位置:  首頁 < 教學課程

  [原 文 [淺解 (1)(2)(3)(4)(5)(6)(7)(8)(9)

(10)(11)(12)(13)(14)(15)(16)(17)(18)]

《孝經》淺解

編者按:

孝是我國傳統的美德,最早記載孝行的文獻是《尚書》。自古以來施政者都重視孝道,近年來國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評選表彰孝子的活動,孝道是人間第一義。

至圣先師孔老夫子一生倡導「仁」道,并以孝作為實踐仁道的根本。因此他教導學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,就是孝悌。《論語?學而篇》說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。」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為「仁」的根本,非常注重生活實踐。

夫子教誨學生,孝是一個人行為最起碼的要求,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?」在夫子的學生中,曾子不僅一生力行孝道,而且能夠發揮孝道的思想。曾子以後,孟子秉承并進一步闡述孝道。此後的圣賢學者都繼承了孝道思想,加以闡述,并且制定各種禮節,使人們很好地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。

《孝經》是儒家討論孝道的一部專書,關於成書有幾種說法。比較被認可的是曾子記錄孔老夫子教誨,并經過自身生活實踐和體悟綜述了孝道思想。

全書共有十八章,第一章《開宗明義章第一》,揭示的是全書的總綱,也是對下面十七章的一個概述。「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」把侍奉父母的孝,擴充為奉事君主,服務國家的忠,而以立身行道為終極的目標。接著以下五章論天子、諸侯、卿大夫、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,雖各有所當,但以「愛」「敬」來侍奉父母卻是一致的,所以接著《三才章第七》說:「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」這是《孝經》全書論孝的總義。其下各章,都是根據這個理念加以闡述的。

《孝經》把子女敬愛父母的心,從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,到敬重尊長,愛護君王,乃至愛護國家以至於天下人民。所有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攝在了孝道當中,因此《感應章第十六》說:「孝悌之至,通於神明,光於四海,無所不通。」

在漢武帝時代,正式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,儒家思想成為教育體系的主導。而《孝經》作為十三經之首,是儒家重要的經典,兩千年來一直是廣大學習者的必讀書籍,其文字淺顯易懂,容易了解,因此廣為流傳,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間。

現代有人誤解,認為孝道迂腐。如果大家細讀《諫諍章第十五》:「故當不義,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,臣不可以不爭於君。故當不義則爭之,從父之令,又焉得為孝乎?」便可以更全面體悟孝道的真諦。《弟子規》「入則孝」亦云:「親有過,諫使更。怡吾色,柔吾聲。諫不入,悅復諫。號泣隨,撻無怨。」歷代圣賢對孝道圓滿落實有全面的教誨,我們學習之時只有深入經典,才能充分了解,真正明理。

總之,孝道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思想的中心,從敬愛父母,進而尊敬長上,愛護人民,以至於愛護萬物,這也是孟子在《盡心章句上》所說: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的意思。而宋代張載在《西銘》中說:「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。」這種偉大的胸襟就是從敬愛父母開始培養的。

我們的教育是以培養人們修身自立,家庭和睦,社會和諧,世界太平為宗旨,想要達成這個目標,孝道實應為當前教育首重。

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。」幾千年的文明史告訴我們,教育應當首重德行。近年來,海內外掀起了恢復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,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賢留給我們的經典之中,去尋找人生的智慧。

《孝經》一書,一言一語,無不含義雋妙。正是一部千秋永恒、亙古不變的寶典,更是現代人安身立命的一帖良藥。涵泳於《孝經》的智慧之海,心中生起的是對先祖先哲無盡的感恩。

白話注解可為初學者提供理解基礎,欲貫通則需「經讀千遍,其義自現」,落實愈力體悟愈深。因歷代注解甚多,我們所恭錄之選解僅供諸位參考,愿為大眾學習《孝經》拋磚引玉。其誤漏之處,敬請不吝指正,真誠地感恩大家,謝謝!

開宗明義章第一

【原文】

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汝知之乎?」曾子避席曰:「參不敏,何足以知之?」子曰: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復坐,吾語汝。身體發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《大雅》云:『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。』」

【章節主旨】

這一章是全書的綱領,開示孝道的宗旨。說明以孝為政,則上下無怨;以孝立身,則顯親揚名。

【詞語注釋】

1. 開宗明義:開示全書的宗旨,以說明孝的意義。開,開示。宗,宗旨。明,顯明,說明。義,意義。

2. 仲尼居:仲尼,孔子的字。居,閑居。孔子,名丘,春秋魯國(今山東曲阜)人,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宗師,被後世尊稱為「至圣先師」。居,閑居。

3. 曾子:名參,字子輿,春秋時魯國南武城(今山東省費縣西南)人。孔子弟子,雖天資魯鈍,但事親至孝,刻苦力學,日三省其身,終傳孔子之道,述《大學》,被後世稱為宗圣。

4. 侍:卑幼者陪從在尊者之側。此處指侍坐,在尊長坐席旁邊陪坐之意。

5. 先王:古代英明賢圣的君王,如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王、武王等。

6. 至德要道:至高的德行,切要的道理。此處指孝道。

7. 以順天下:用來使天下的人和順。以,用來。

8. 民用和睦:人民因此相親相愛,和睦相處。用,因此。和睦,相親相愛。

9. 上下無怨:尊卑上下,彼此不相抱怨。上,做官的、長者、位尊者。下,百姓、幼者、位卑者。

10. 避席:離開坐席。古人席地而坐,表示尊敬則離席而起。此處指曾子聆聽夫子教誨,表示恭敬而離席起立。

11. 參不敏:參,曾子稱呼自己,表示尊師之意。敏,聰敏,靈敏。不敏,有遲鈍意,曾子自謙之詞。

12. 何足:那能夠。

13. 德之本:德行的根本。德,德行。本,根本、基本。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,所以說是「德之本」。

14. 教之所由生: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。教,教化。由,自。一切教化,都是從孝道產生出來,所以說是「教之所由生」。

15. 復坐:返回坐席。曾子起立對答,故使返回原位坐下。

16. 語:告訴。

17. 身體發膚:身軀、四肢、毛發、皮膚。

18. 受之父母:承受於父母。受,承受,秉受。之,於。

19. 不敢毀傷:不敢毀壞損傷。毀,毀壞。傷,傷殘。孝子之心,以為自己的身體,承受於父母,應該謹慎愛護,勿使毀傷。

20. 立身行道:意為卓然自立,有所建樹,又能遵行正道,不越軌妄為。立身,一身有所樹立,不依賴任何人,即頂天立地。行道,依道行事。

21. 揚名於後世:在後世中顯揚自己的名聲。揚名,顯揚名聲。

22. 以顯父母:使父母顯耀,光宗耀祖的意思。顯,顯耀。

23. 始於事親:從孝順父母開始。始,開始。

24. 中於事君:然後把對父母的親愛擴大,奉侍君王,為國家服務,所謂「移孝作忠」。

25. 終於立身:(孝親尊師,奉事君長)最終立身無愧,圓滿孝道。終,最終。

26. 大雅:《詩經》的一部分。《詩經》的內容,根據性質可分為<風>、<雅>、<頌>三種,<雅>又分<小雅>、<大雅>。<大雅>共三十一篇,大抵為西周時代的作品。

27. 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:怎麼能夠不追念你的先祖呢?那就一定要修養自己,發揚光大先祖的美德。這是《詩經?大雅?文王篇》的詩句。祖,在《詩經》里指文王,引申為祖先。爾,你。聿,發語詞。(一說:聿,述,遵循。)厥,其,指文王。修,修養。

【章節淺譯】

孔子在家閑坐著,他的學生曾參在一旁侍坐。孔老夫子說:「古代賢明的帝王有至高的德行與最切要的道理,他們用這種德行和道理教化人,使天下的人順從,人民因此相親相愛,尊卑長幼都沒有怨恨。你知道這個道理是什麼嗎?」曾子離開坐席站起來說:「曾參不夠聰敏,如何能知道呢?」孔子說:「孝道,是所有德行的根本,也是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。你坐下,讓我來告訴你。人的身軀、四肢、毛發與皮膚都是從父母那兒繼承來的,(所以為人子女的,應當遵守仁德做事,善加愛護,謹慎保全),不敢毀損傷殘,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。自身有所建樹,實行正道,把聲名顯揚於後世,光宗耀祖,則是實行孝道最終的目的。所以,實行孝道,開始於侍奉雙親,推廣於侍奉君王,最終的目的則是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圓滿孝道。正如《詩經?大雅?文王篇》上說:『怎麼能夠不追念你的先祖呢?要修養自己,發揚先祖的美德。』」 

參考資料:  《四庫薈要》

www.dfg.cn

  

 
網站導航 - 聯系信箱
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